《理性:从人工智能到僵尸 – 地图与真实的土地 – 第一部分:可以预见的错误 – “显然”是种错觉:为什么没人理解你》
后见之明,是指人们在知道事件的结果后,认为自己可以在事前就预测到该结果。得知结果后,我们会根据结果重新解释当时的场景。就算我们知知道后见之明偏见,我们还是没法突然失忆,然后理解那些不知道结果的人的想法。
与之紧密相关的是一目了然的幻觉:我们知道自己表达的是什么意思,所以觉得其他人也一定明白。阅读自己的作品,知道自己真正想表达什么,会觉得文字的意思显而易见。要理解那些只能根据文字盲目猜测的人的感受是非常困难的。
珍妮给马克推荐了一家餐厅;马克在那吃了顿饭发现(a)平平无奇的食物,平平无奇的服务(b)美味可口的食物,无可挑剔的服务。然后马克给珍妮的答录机留言如下:“珍妮,我刚在你推荐的餐厅吃完饭,我只想说,你推荐的餐厅真棒,特别棒。”Keysar把场景(a)展示给一群被试,59%的人认为马克的留言在挖苦珍妮,而且珍妮肯定能感觉到。[1]Boaz Keysar, “The Illusory Transparency of Intention: Linguistic Perspective Taking in Text,” Cognitive Psychology 26 (2 1994): 165–208, doi:10.1006/cogp.1994.1006. 而在(b)场景下,另一群被试中,只有3%的人认为珍妮会将留言视为讽刺。Keysar和Barr再将语音留言播放给被试听。[2]Keysar and Barr, “Self-Anchoring in Conversation.” Keysar发现,如果被试被告知,餐厅很糟糕,但是马克想要掩饰自己的反应,被试会相信珍妮不会在(相同的)留言中感觉到挖苦讽刺。[3]Boaz Keysar, “Language Users as Problem Solvers: Just What Ambiguity Problem Do They Solve?,” in Social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, ed. Susan R. Fussell and Roger J. Kreuz (Mahwah, NJ: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, 1998), 175–200.
无论马克试图掩饰他糟糕的经历,还是他真心称赞,被试都会觉得珍妮感受到了挖苦。参与者认为马克的交流意向是清楚明了的。就好像珍妮可察觉到马克想让她察觉到的任何意图。[4]Keysar and Barr, “Self-Anchoring in Conversation.”
“白鹅高高挂(The goose hangs high)”是古英语中的成语,现在已经不用了。Keysar和Bly告诉一组被试“白鹅高高挂”意思是未来一片光明。另一组被试被告知这句话意思是未来相当黯淡。[5]Boaz Keysar and Bridget Bly, “Intuitions of the Transparency of Idioms: Can One Keep a Secret by Spilling the Beans?,”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4 (1 1995): 89–109, doi:10.1006/jmla.1995.1005. 然后问这些被试,一个不通古英语的人在面对这个成语时会选择哪种意思,“光明”还是“黯淡”。两组被试都认为这个人可以感觉到“准确”的意思。
(他们同样测试了其他成语,包括“come the uncle over someone” [6]come the uncle over someone: come over someone指突然影响某人/使某人行为失常,uncle则有类似于“say uncle”之类等同于中文“叫爸爸/我是你爹”的说法。此处根据译者的理解,既可以解释为“对某人滥用权力”,也可以解释为“认为自己有权对他人指手画脚”。欢迎对此有更多了解的读者指正!,“to go by the board”[7]to go by the board: 直译为“从船舷旁落下”,可理解为搁置/放弃(见:https://dictionary.cambridge.org/dictionary/english/go-by-the-board),也可理解为完成/结束(见:https://www.phrases.org.uk/meanings/by-the-board.html),“to lay out in lavender”[8]to lay out in lavender:直译为“被薰衣草包围”,旧时人们在下葬前会在棺材中铺垫薰衣草以遮掩气味,因此有类似于“你死定了”,“我要杀了你”的意思。。英语真是有趣。)
Keyasr和Henly测试过演讲者的标准:演讲者低估,高估,还是准确估计听众能否理解他们在说什么?
给演讲者一些有歧义的句子(“The man is chasing a woman on a bicycle”,可理解为“那个男人在追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女人”, 或“那个男人正骑着自行车追着一个女人”)和对应的无歧义的图片(一个男人在追逐一个骑自行车的女人),然后要求演讲者在听众前说出那些有歧义的句子,并估计多少听众正确理解了。演讲者觉得72%的句子听众能正确理解,而事实上只有62%。61%的句子听众没有理解但是演讲者认为理解了;只有12%的句子演讲者认为听众没有理解然而听众实际上理解了。
无意中听到解释的另外一组被试没有表现出类似的偏见,他们估计听众只能正确理解56%的句子。
正如Keysar和Barr所说,德国袭击波兰两天前,张伯伦寄了一封信想要澄清,如果任何侵略行为发生,英国会参加战争。这封信用礼貌的外交辞令写成,被希特勒认为是息事宁人——然后坦克就开过来了。
不要过快责怪那些误解你意思的人,无论是你说的还是写的。更有可能的是 ,你的句子比你想象的更加模凌两可。
翻译:yzhaobk
校对:潜艇
注释